中央噴水池

景點位置

評價

4.3
  • 5/5
    2024/07/07
    中央七彩噴水池,又稱為嘉義圓環、噴水圓環、中央噴水圓環,是中華民國嘉義市的一個噴泉和交通環島,也是嘉義市地標之一。中央七彩噴水池位於文化路、中山路、公明路、光華路四條道路之交叉點,並直通嘉義火車站前站,也是文化路夜市的中心點,為嘉義市西區商業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第一銀行嘉義分行及土地銀行嘉義分行皆位於此圓環旁,有鐘塔作為象徵。 清領時期 中央七彩噴水池的所在地,在清領時期曾是嘉義城牆的一部分,也因城牆建造,使該區域被稱為「桃仔尾」。 城牆建造可追溯自康熙43年(1704年)以木柵修築圍城,康熙56年(1717年)知縣周鍾瑄在既有城牆外圍增加莿竹[1]。雍正元年(1723年)起由知縣孫魯建立土城,並建築簡易的門樓,雍正5年(1727年)知縣劉良壁則規劃了排水系統,並重建門樓,雍正12年(1734年)由知縣陸鶴於城基外栽植莿竹圍繞;此時期的土城城牆範圍,則較原先木柵城範圍增加,將文廟納入城池範圍,而使城池範圍有如蟠桃造型,始有「桃仔城」之名,今日中央噴水圓環即位於蟠桃尾部[2]。乾隆年間將城牆改為糖水灰壁城牆,用糖水、蚵殼灰、小顆粒黏土混合築牆,而較為堅固,但地震頻仍,糖水灰壁材質於修補之新舊接合下,無法維持原有強度,至道光年間城牆毀壞嚴重,且歷經變亂屢遭攻圍,繼而於道光13年由王得祿率仕紳商賈捐款重修,並於道光16年(1836年)完工,增設砲台四座,同時於糖水灰城外緣砌築磚石,為當時台灣唯一的磚石城,其中一座砲台便位於城牆的西北角,即今中央圓環噴水池處[2]。 日治時期 明治33(1900年)嘉義火車站完工,為了連接嘉義廳與火車站之間的交通,日本人開始規劃新道路工程[1],在市區改正過程,發展出今日連結噴水池與嘉義火車站的中山路,中央噴水池圓環也在過程中漸漸形成。 從明治35年(1902年)即有初步市區改正規劃但未實施,在明治36年(1903年)由市民捐款擴建嘉義廳到火車站的道路[3]。明治39年(1906年)大地震,災情嚴重,使嘉義廳市區改正計畫趨於急迫,當時重點之一是消除既有城牆紋理,並預計在明治44年(1911年)完工,包含設置嘉義城與火車站之間的市街,並將城牆位置上的既有道路調整為直線道路[1]。 明治41(1908年)又調整部分工程規劃,修築嘉義廳署到嘉義火車站間的8間寬(約14.5公尺)道路,設置圓形廣場,並設置自廣場通向嘉義廳的道路。中央圓環的初步設計則
  • 5/5
    2024/06/23
    圓環中心呈放射型六叉路口連接六條道路,圓環外圍人行道徒步繞行一圈約300步。圓環內部除設有噴水裝置外,另樹立嘉農棒球隊投球造型塑像,且會緩慢旋轉移動。圓環位於嘉義市中心鬧區,附近商家林立購物吃食皆為方便。圓環周圍人行道因科技執法強力拖吊,故散步賞景頗為輕鬆自在。
  • 4/5
    2024/06/07
    小時候的回憶,沒什麼變的圓環變得是悠悠眾生,永恆的回憶,希望他永遠停在20年前
  • 5/5
    2024/02/11
    嘉義市地標,過年時節文化路夜市人山人海,經濟繁華發展!
  • 4/5
    2023/01/29
    中央七彩噴水池定時會旋轉和變換顏色,噴水的方式也會變化,還挺好看的。 這裡是一個地標性建築,逛文化路夜市時可以算是一個起點或終點,和朋友約也很好約,可以說在噴水池的哪邊。
資料來源由Google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