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孝堂」原為鄭氏家廟,創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0年至14年間(西元1921至1925年)。為招募臺灣各地鄭氏同姓宗親捐助資金所建。創建時原名「廣孝會」,建築落成後即以組織為名,始稱「廣孝堂」,
廣孝堂原坐落宜蘭市區,因都市計畫道路拓寬面臨拆除命運,在相關人士協助及宜蘭縣政府的重視下,鄭氏人士捐出地上建物及文物。建物於民國86年拆卸保存,90年6月重組復建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內,移建時盡量保留原有木造構件,還原建築物之原有風貌,與園區內黃舉人宅,同為臺灣傳統建築移地重建之範例。今作為傳統家廟的展示空間,室內依傳統格局擺設布置傢俱器物,以說明傳統祭祖儀式活動。
廣孝堂為傳統家廟建築,具有廣東潮州風格,正門上方門印刻有篆文「詩、禮」二字,蘊含「詩禮傳家」意義。正門板上菱花式銅質門環,鏤雕八卦圖案,妝點門板傳統美感。外廊六角磚地鋪猶如龜甲,象徵地基牢固以及長壽長存,亦如蜂巢結構,象徵團結。左右兩側以尺二磚排列整齊成象形田字,意喻家族有田財富甲一方;中間則以菱形排列,接縫呈現人字線條,期望人丁興旺。
廣孝堂的文物中,神龕內的餘塞板留有大正14年時,為了家廟的油漆及相關工程各地捐款者的姓名記錄,說明昔日各地宗親為修築祠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顯現同姓族人崇敬祖先之美德。其中供桌則為國寶級藝師游禮海先生與其指導藝生所共同完成之作品。
鄭氏家廟為姓鄭家族人共同祭祀,以祠堂凝聚族人情感並緬懷先祖慎終追遠。藉由廣孝堂建築及內容規劃,體現勤儉孝悌、詩禮傳家的精神。